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 唐 · 杨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二
受正性者德之元。
纂重侯者业之盛。
君子体仁以合德。
积厚以感通。
著于神明。
于祚允者。
其惟杜公乎。
公讳鹏举
字某
其先京兆人也。
七代祖讳模。
后魏濮阳守。
卫人宜之。
子孙世居东郡
故今为濮阳人
夏有豢龙之官。
封唐杜之国
世载侯伯。
勋藏晋鲁。
公锡命。
元旗火龙。
拯三代之衰。
参五霸之业。
斯保姓之始也。
汉有建平侯
策定中兴。
晋有当阳侯
克并南夏
其食酆鄗。
盛西郊之黻冕。
其分荆濮。
胙东国之山河。
斯不朽之宗也。
濮阳陈留太守讳亮
陈留高祖北齐胶州刺史竟陵公讳伽。
竟陵生曾祖雁门太守讳保
雁门生大父唐苏州司马讳义宽
苏州生皇建平侯荆益二州大都督府长史讳慎行
贞孝公秉哲以辅先朝。
黄门戴天以成大业。
自魏七代。
以方岳登闻
在唐两朝。
以台衡致理。
斯迈种之仁也。
贞孝之兄。
黄门之考。
天修其爵。
地富其才。
神抱虚廓。
智藏蓍蔡。
口目河海。
仪刑嵩华。
学可以掌邦教。
词可以宣国风。
少与范阳卢藏用隐于白鹿山
以太夫人有疾。
清河崔沔同授医于兰陵萧亮。
声色以微以诚达。
疵疠之祥以气变。
属先府君作镇荆楚
有诏门子侍禁闱。
起家修武县
岁满。
以书判超等授济源
正议登朝。
右拾遗
升玉堂以谒圣君。
陈格言以利天下。
黄门侍郎张廷圭
国之髦硕。
洛州长史皇甫知常
之标准。
美公志行。
尝与请交。
公精义入神。
洞究奥赜。
睿宗践祚。
冥感祥符
睹元期于化元。
启成命于幽教。
所以伫非常之运。
天所以归亿兆之心。
元宗时在东宫
表公所言。
请编史册。
时应令赋诗。
御札批云。
毕公之任。
谅籍伊人。
思入风雅。
灵通神鬼。
后以亲累出为岐州司仓
同州司士
开元初
上以中都稍食。
省河漕之徭。
大农器用。
赋晋山之铁。
牧马于归兽之野。
考室于迎春之宫。
关中始置疏决盐铁长春宫三使
诏以公为判官
明年。
天子东行河堤。
阹格兽之场。
开濯龙之沼。
停銮上苑。
留宴天泉。
酒酣乐过。
公献赋以讽。
于是有采章之锡。
著作佐郎太子左赞善大夫都水使者王府司马丰王府长史中散大夫安州刺史
公为政。
在上位畏于上。
贞一以守之。
斋庄以莅之。
其始也居右正词。
王侯向慕。
其终也疏通易。
礼化兴行。
方将坐周召之堂。
陈歌训之典。
法象魏。
登天庭。
而明德寿于中年。
壮图悲于下国。
命矣。
以某年月日。
终于官舍。
明年二月。
葬于寿安之南原。
遵遗命也。
夫人河南郡
尉迟鄂国公之孙。
邛州刺史瑰之女也。
抱含一之德。
友于君子。
受降神之祥。
克生元辅
天宝四载
终于山阳别业。
其终祔焉。
从周礼也。
长子灵琼。
陈州太康主簿绍家祚而命夺其禄。
次子奉遥。
有异学而天丧其文。
荀陈同德
颜闵齐化。
季子山南剑南道副元帅特进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国公鸿渐
身负苍旻。
气和鼎饪。
符合斯运。
以道佐唐虞。
文系训谟。
化齐混象。
大勋格于皇极。
厚宠扬于祖考。
府君先赠太常
再荣师保。
夫人旧封宜阳
增号某郡。
三锡桓公之命。
是尊孟母之贤。
公主忠孝。
根仁义。
事亲有极致之道。
执丧有宁戚之哀。
威废鞭笞。
愠忘诮让。
其立身也。
冥观天理。
合含幽鉴。
强志通于众艺。
敏行求于古人。
考声教。
观历象。
动合灵祇之赞。
顺阴阳之和。
其达诚也。
忧喜极中。
权利交丧。
历官十二。
远悔吝之形。
春秋七十。
抱纯精之气。
其保终也。
君子谓探命历。
诚也。
专药膳。
孝也。
补衮职。
仲山之志也。
颂王风。
吉甫之才也。
济美。
栾武之德也。
有后。
臧孙之庆也。
宜乎正训百代。
垂鸿千古。
存被先公之冕服。
没为天子之元老。
勒钟鼎。
建庙堂。
金石以颂声。
邱陵以表隧。
乃假词末学。
观德将来。
铭曰。
于赫太师
德音孔遐。
道之气象。
物之精华。
文学邹鲁。
羽仪邦家。
选于帝庭。
帝庭有仪。
闻于宫府
宫府允。
明晦光耀。
际含天机。
识真紫极。
建𣄣青蒲。
熊负金印。
蛇蟠朱组。
时哉功名。
海变今古。
精魂归复。
宜阳之下。
我有冢嗣。
为王宝臣。
德延没世。
功被生人。
岸谷磅礡。
邱陵故新。
苍苍颂石。
万世遗尘。
追赠不空和尚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七
大道之行。
同合于异相。
王者至理。
总归于正法。
方化成之齐致。
何儒释之殊途。
故前代帝王
罔不崇信。
法教宏阐。
与时偕行。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
我之宗师。
人之舟楫。
超诣三学
坐离于见闻。
修持万行。
常示于化灭。
执律舍缚。
护戒为仪。
继明善教之志。
来受人王之请。
朕在先朝。
早闻道要。
及当付嘱。
常所归依。
每每执经内殿。
开法前席。
凭几同胶序之礼。
顺风比崆峒之问。
而妙音圆演。
密行内持。
待扣如流。
自涯皆悟。
涤除昏妄。
调伏魔冤。
天人洗心于度门。
龙鬼受职于神印。
固以气消灾厉。
福致吉祥。
实惟宏我之多。
宁止利吾之美。
当有命秩。
用伸优礼。
而得师为盛。
味道滋深。
思复强名。
载明前志。
夫妙界有庄严之士。
内品有果地之仪。
本乎尚德。
敬顺时典。
开府仪同三司
封肃国公
司空
谥曰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大唐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和尚讳不空西域人也。氏族不闻于中夏。故不书。元宗烛知至道。特见高仰。讫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以元言德祥。开右至尊。代宗初。以特进大鸿胪褒表之。及示疾不起。又就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皆牢让不允。特锡法号曰大广智三藏大历九年夏六月癸未灭度京师大兴善寺代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司空。追谥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荼毗之时。复遣中谒者赍祝文祖祭。申如在之敬。睿词深切。嘉荐令芳。礼冠偫伦。举无与比。明年九月。以舍利起塔于旧居寺院。和尚性聪朗。博贯前佛万法要指。缁门独立。邈荡荡其无双。稽夫真言字义之宪度。灌顶升坛之轨迹。即时成佛之速。应声储祉之妙。天丽且弥。地普而深。固非末学所能详也。敢以概见。序其大归。昔金刚萨埵亲于毗卢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义。后数百岁。传于龙猛菩萨。龙猛又数百岁。传于龙智阿阇黎。龙智传金刚智阿阇黎金刚智东来。传于和尚和尚又西游天竺师子等国。诣龙智阿阇黎扬攉十八会法。法化相承。自毗卢遮那如来貤于和尚。凡六叶矣。每斋戒留中。导迎善气。登礼皆答。福应较然。温树不言。莫可记已。西域隘巷。狂象奔突。以慈眼视之。不旋踵而象伏不起。南海半渡。天吴鼓骇。
以定力对之。未移晷而海静无浪。
其生也。母氏有毫光照烛之瑞。
其殁也。精舍有池水竭涸之异。
凡僧夏五十。享年七十。
自成童至于晚暮。常饰供具。
坐道场。浴兰焚香。
入佛知见。五十馀年。
晨夜寒暑。未曾须臾有倾欹懈倦之色。
过人绝远。乃如是者。
后学升堂诵说。有法者非一。
沙门惠朗。受次补之记。
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
绍六为七。至矣哉。
于戏法子。永怀梁木。
将纪本行。托余勒崇。
昔承微言。今见几杖。
光容渺漠。坛宇清怆。
篹书昭铭。小子何让。
铭曰。呜呼大士。
右我三宗。道为帝师
秩为仪同。昔在广成
轩后顺风。岁逾三千。
复有肃公。瑜伽上乘。
真语密契。六叶授受。
传灯相继。述者牒之。
烂然有第。陆伏狂象。
水息天吴。慈心制暴。
慧力降愚。寂然感通。
其可测乎。两楹梦奠。
双树变色。司空宠终。
辩正旌德。天使祖祭。
宸衷悽恻。诏起宝塔。
旧庭之隅。下藏舍利。
上饰浮屠。迹殊生灭。
法离有无。刻石为偈。
传之大都。建中二年岁次辛酉十一月乙卯朔十五日已已建。
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819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忠县
王城离域有佛寺号兴善寺之坎地。有僧舍名传法堂。先是大彻禅师晏居于是寺说法。于是堂因名焉。有问师之名迹。曰号惟。姓祝氏衢州西安人。祖曰安。父曰皎。生十三岁出家。二十四具戒。僧腊三十九报年六十三终兴善寺。葬灞陵西原。诏谥曰大彻禅师元和正真之塔云。有问师之传授。曰释迦如来欲涅槃时。以正法密印付摩诃迦叶。传至马鸣。又十二叶传至师子比邱及。二十四叶传至佛驮先那。先那传圆觉达摩达摩传大宏可。可传镜智璨大医信传圆(一作大)满忍。忍传大鉴能。是为六祖。能传南岳让洪州道一。一谥曰大寂。寂即师之师。贯而次之。其传授可知矣。有问师之道属。曰由四祖以降。虽嗣正法有冢嫡。而支派者犹大宗小宗焉。以世族譬之。即师与西堂藏甘泉贤勒潭海百岩晖俱父事大寂。若兄弟然。章敬澄若从父兄弟。径山钦若从祖兄弟。鹤林素华严寂若伯叔然。当山忠东京会若伯叔祖。嵩山牛头融若曾祖伯叔。推而序之。其道属可知矣。有问师之化缘。曰师为童男时。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退而发出家心。遂求落发于僧昙。受尸(一作户)罗于僧崇。(一作僧藏崇)学毗尼于僧如。證大乘法于天台止观。成最上乘道于大寂道一贞元六年始行于闽越间。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七年驯猛虎于会稽。作滕家道场。八日(一作年)与山神受八戒于鄱阳。作回向道场。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召见于安国寺五年问法于麟德殿。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十二年二月晦。大说法于是堂。说讫就化。其化缘云尔。有问师之心要。曰师行禅演法垂三十年。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应病授药。安可以一说尽其心要乎。然居易赞善大夫时。尝四诣师四问道。第一问云。既曰禅师。何故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实一也。如江湖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第二问云。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第三问云。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第四问云。无修无念。亦何异于凡夫耶。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贞修。贞(一作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动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其心要云尔。师之徒殆千馀。达者三十九人。其入室受道者。有义崇。有圆镜。以先师常辱与予言。知子尝醍醐嗅薝卜者有日矣。师既殁后。子出守南宾郡。远托撰述。迨今而成。呜呼。斯文岂直起师教慰门弟子心哉。抑且志吾受然灯记记灵山于将来世。故其文不避繁。铭曰。
佛以一印付迦叶。
至师五十有九叶。
故名师堂为传法。
长安诸寺联句 靖恭坊大兴善寺(寺取大兴两字坊名一字为名。《新记》云:“优填像,总章初为火所烧。据梁时西域优填在荆州,言隋自台城移来此寺,非也。今又有栴檀像,开目,其工颇拙,尤差谬矣。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岁旱则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盖三藏役龙,意其木必有灵也。东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国东门郑相尝与丞郎数人避暑,恶其汗,谓素曰:弟子为和尚伐此木,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戏祝木曰:我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汝,自是无汗。宝历末,予见说已十五年无汗矣。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常有貉子中经,斋时鸟鹊就掌取食。长庆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欢,有僧玄幽题此院诗。警句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门尘。左顾蛤像,旧传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寘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陈宣帝。”) 圣柱联句(上有铁索迹) 唐 · 段成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书郑君符梦复连职仙局。会假日,游大兴善寺。因问《两京新记》及《游目记》,多所遗略。及约一旬寻两街寺,以街东兴善为首,二记所不具,则别录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将并寺,僧众草草。乃泛问一二上人及记塔下画迹,游于此遂绝。后三年,予职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归。在外六甲子,所留书籍,揃坏居半。于故简中睹与二亡友游寺,沥血泪交。当时造适乐事,邈不可追。复方刊整,才足续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天心惟助善,圣迹此开阳成式
载恐雷轮重,絙疑电索(希复)
上冲挟螮蝀,不动束锒铛成式
饥鸟未曾啄,乖龙宁敢藏(希复)
长安诸寺联句 靖恭坊大兴善寺(寺取大兴两字坊名一字为名。《新记》云:“优填像,总章初为火所烧。据梁时西域优填在荆州,言隋自台城移来此寺,非也。今又有栴檀像,开目,其工颇拙,尤差谬矣。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岁旱则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盖三藏役龙,意其木必有灵也。东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国东门郑相尝与丞郎数人避暑,恶其汗,谓素曰:弟子为和尚伐此木,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戏祝木曰:我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汝,自是无汗。宝历末,予见说已十五年无汗矣。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常有貉子中经,斋时鸟鹊就掌取食。长庆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欢,有僧玄幽题此院诗。警句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门尘。左顾蛤像,旧传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寘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陈宣帝。”) 老松青桐联二十字绝句 唐 · 段成式
五言绝句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书郑君符梦复连职仙局。会假日,游大兴善寺。因问《两京新记》及《游目记》,多所遗略。及约一旬寻两街寺,以街东兴善为首,二记所不具,则别录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将并寺,僧众草草。乃泛问一二上人及记塔下画迹,游于此遂绝。后三年,予职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归。在外六甲子,所留书籍,揃坏居半。于故简中睹与二亡友游寺,沥血泪交。当时造适乐事,邈不可追。复方刊整,才足续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有松堪系马,遇钵更投针。
记得汤师句,高禅助朗吟成式
乘晴入精舍,语默想东林。
尽是忘机侣,谁惊息影禽(希复)
一雨微尘尽,支郎许数过。
方同嗅薝卜,不用算多罗(符)
长安诸寺联句 靖恭坊大兴善寺(寺取大兴两字坊名一字为名。《新记》云:“优填像,总章初为火所烧。据梁时西域优填在荆州,言隋自台城移来此寺,非也。今又有栴檀像,开目,其工颇拙,尤差谬矣。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岁旱则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盖三藏役龙,意其木必有灵也。东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国东门郑相尝与丞郎数人避暑,恶其汗,谓素曰:弟子为和尚伐此木,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戏祝木曰:我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汝,自是无汗。宝历末,予见说已十五年无汗矣。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常有貉子中经,斋时鸟鹊就掌取食。长庆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欢,有僧玄幽题此院诗。警句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门尘。左顾蛤像,旧传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寘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陈宣帝。”) 蛤像联二十字绝句 唐 · 段成式
五言绝句 
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书郑君符梦复连职仙局。会假日,游大兴善寺。因问《两京新记》及《游目记》,多所遗略。及约一旬寻两街寺,以街东兴善为首,二记所不具,则别录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将并寺,僧众草草。乃泛问一二上人及记塔下画迹,游于此遂绝。后三年,予职于京洛,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归。在外六甲子,所留书籍,揃坏居半。于故简中睹与二亡友游寺,沥血泪交。当时造适乐事,邈不可追。复方刊整,才足续穿蠹,然十亡五六矣。
相好全如梵,端倪祗为隋。
宁同蚌顽恶,但与鹬相持成式
虽因雀变化,不逐月亏盈。
纵有天中匠,神工讵可成(希复)
孝论 其十一 孝行章第十一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一
道纪事其母也,母游必以身之。
或与之助,而道纪必曰:「吾母非君母也,其形骸之累,乃吾事也,乌可以劳君邪」?
是可谓笃于亲也。
慧能始鬻薪以养其母,将从师,患无以为母储,殆欲为佣以取资。
及还,而其母已殂,慨不得以道见之,遂寺其家以善之,终亦归死于是也,故曰「叶落归根」。
能公,至人也,岂测其异德,犹示人而不忘其本也。
道丕会其世之乱,乃负母逃于华阴山中,丐食以为养。
父死于事,而往求其遗骸。
既至,而乱骨不辨,道丕即祝之,遽有髑髅跃至其前,盖其父之骸也。
道丕可谓全孝也。
智藏,古僧之劲直者也,事师恭于事父,师没则心丧三年也。
常超事师中礼,及其没也,奉之如存,故燕人美其孝悌焉。
故律制,佛子必减其衣盂之资以养父母也。
然此诸公不遗其亲,于圣人之意得之矣。
智藏、常超谨于奉师,盖亦合于其起教之大戒者也,可法也矣。